|
认知症家属投稿作品①丨从老人几次走失经历,看失智症发展过程今天我照常出门,按照往常三点一线的路线,还有两个路口就到家了。突然间我站定在原地,望向还在变换的红绿灯。这是哪儿?我怎么在这儿?算了,天不早了,我该回家了,唉?家怎么走来着(面露愁容,内心焦灼,茫然无措)?别人为什么都在看我?我没傻,没呆,我……只是忘了回家的路。 笑笑姥爷自述 父亲第一次走失是2014年6月23日,那年他86岁,看上去蛮健康,行走自如,表达流畅。早上离开东直门的家乘公交倒两次车,去找他所熟悉的街边理发摊儿理发,顺便再去南磨房自由市场的山东馒头摊儿买馒头。从早上直到下午三点没有回家,于是开始了第一次寻亲过程。找到理发大姐,拜访馒头夫妇,沿公交线路往返数次,直到去派出所报警,均无果而返。晚9点老人疲惫不堪地自己回到了家。 第二次是在2014年8月,父亲去离家3站地的农展馆逛农副产品大集,集市四点就散了,可直到晚上8点多,他才提着两大袋子采购的特产回到五楼的家中。 第三次是父亲去离家5站地的老干部活动中心讲授气功,母亲陪他乘车同往,并嘱咐功友课后送他到车站。正常情况下,下课后半个小时就能回到家吃午饭,结果直到下午五点多才回来。功友送他上车后,不知道这么长时间他绕到哪里去了。 这几次走失过程中,父亲还知道在出门前提上他常用的手提袋,里面有乘车证、钥匙和钱包,里边有他的身份证和紧急联系人和电话,也许是瞬间失忆,上错车或坐过站或下错车,迷失了方向,但是还能够在恢复记忆后,再返回家中。他那时还能够使用钱币正常购物,自己去超市和自由市场买东西,可以去社区食堂用老年卡打饭,自己做饭做菜,生活上能够自理。 再一次是父亲外出去五中办事,本应乘车返回,却独自走在北新桥大街上,恰被家住附近的五舅碰到,问他去哪里,表达不清楚,遂通知家人领回。 最后一次走失是2016年10月14日,那天是他的生日。母亲的生日是10月6日,所以每年在10月6日就把他俩的生日一起过了。那天一早,母亲意识错乱地催他出门,让他去学校开会。这时他已经不知道出门提着他的手提袋了,身无分文没有任何证件地出走了。我们从早上8点开始寻找,查找监控录像,发寻人启事,直到晚上6点半在团结湖地铁站出站口被微信朋友圈中的好心人发现。 这一年父亲86岁,已经不会乘车,只知道盲目地行走,直到体力不支。语言表达已经不是很通畅流利,反应也显得迟钝。从第一次到最后一次走失,仅两年多一点时间,父亲的失智症状非常显著地发展。 这期间,为了防止老人走失,我们采取过各种措施:随身携带身份信息和紧急联系方式,但是不到躺倒路边,这些信息怎么发挥作用呢;定位手表忘记佩戴,尽管定位皮带定位鞋可以随人走,但是实践证明,这些民用定位器的定位精度远不能满足在都市里寻人的要求。 为了限制老人随意离家,我们甚至编造了中共中央国务院的红头文件,贴在门上。别说,这个文件倒是很起作用,他们受党教育一辈子,很信红头文件,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都不会自己随意出门。 至少从父亲几次走失的过程,可以发现失智症的发展是很迅速的。假如我们从一开始就找到康语轩,或许能够延缓病情的发展,为老人争取更多的幸福时光。 正向的爱,是我们有能力爱自己,有余力爱别人 以上是一位住在康语轩两年多的长辈的家属,自己编辑的一篇文章,字里行间感受了很多来自家属经历这些事儿时的害怕和无助。我相信很多的认知症家属都发生过这样老人走丢的事件,很多的家属也奔走于老人出行的路线上进行过寻找的“旅途”。 定位仪器的不精准性、以信服的理由让老人在家生活,甚至于很多家庭变相的“囚禁”老人都不是一种可以解决问题的长久之计。认知症的发展是随着时间增长下降的过程,招聘市场的保姆和辞工在家照料的家属都没有办法在这样一个与时间的战役中单打独斗得到胜利,若自己没有通透的人生智慧,绝不可能会乐在其中。一个安全安心的环境、一支专业的团队、一队志同道合的伙伴儿同行可能会更有效。 康语轩孙河老年公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