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科普丨悄然又是立秋时8月7日,我们迎来了2020年的立秋。立秋,是秋天的第一个节气。每年8月7日或8日太阳到达黄经135度时为立秋。 标志着从这天起,虽然天气由热转凉,但立秋之后仍有一“伏”,“秋老虎”依然存在。因此仍旧要注意防暑。但是,大自然还是有了变化,出现了中午热、早晚凉的情况。 节气风俗 贴秋膘 民间流行在立秋这天以悬秤称人,将体重与立夏时对比。因为人到夏天,本就没有什么胃口,饭食清淡简单, 两三个月下来,体重大都要减少一点。秋风一起,胃口大开,想吃点好的,增加一点营养,补偿夏天的损失,补的办法就是“贴秋膘”:在立秋这天各种各样的肉,炖肉、烤肉、红烧肉等等,“以肉贴膘”。 啃秋 “啃秋”在有些地方也称为“咬秋”。天津讲究在立秋这天吃西瓜或香瓜,称“咬秋”,寓意炎炎夏日酷热难熬,时逢立秋,将其咬住。江苏等地也在立秋这天吃西瓜以“咬秋”,据说可以不生秋痱子。在浙江等地,立秋日取西瓜和烧酒 同食,民间认为可以防疟疾。 城里人在立秋当日买个西瓜回家,全家围着啃,就是啃秋了。而农人的啃秋则豪放得多。他们在瓜棚里,在树荫下,三五成群,席地而坐,抱着红瓤西瓜啃,抱着绿瓤香瓜啃,抱着白生生的山芋啃,抱着金黄黄的玉米棒子啃。啃秋抒发的,实际上是一种丰收的喜悦 立秋养生注意事项 拒绝盲目贴秋膘 夏天天气炎热,能量消耗较大,再加上食欲不振,容易造成体内热量供给不足所致。到了秋天,天气转凉,味觉增强,食欲大振,饮食增加会使热量的摄入也大大增加。 因此在秋季,人们稍不注意,体重就会上升,这对于本身就肥胖的人来说更是一种威胁,所以,肥胖者秋季更应注意减肥而不是盲目的贴秋膘。 在这样重要的节气变化下,营养师也紧随“潮流”,为入住在康语轩老年公寓的每一位“大家长”,及时调整了合适、科学、营养的饮食。 日常应注意饮食的调节,多吃一些低热量的减肥食品,如赤小豆、萝卜、竹笋、薏米、海带、蘑菇等。另外,在秋季还应注意提高热量的消耗,有计划地增加活动。 秋季养阴 防止滥补 秋季进入进补的季节。但不可乱补,应注意不要无病进补和虚实不分滥补。 虚病有阴虚、阳虚、气虚、气血虚之分,对症服药才能补益身体,否则容易适得其反。还要注意进补适量。 食补以滋阴润燥为主,具体包括如银耳、蜂蜜、芝麻、豆浆、藕、核桃、薏苡仁、花生、鸭蛋、菠菜、梨等。 慎食秋瓜 防坏肚 民谚“秋瓜坏肚”是指立秋以后继续生食大量瓜类水果容易引发胃肠道疾患。夏季大量食瓜虽不至于造成脾胃疾患,却已使肠胃抗病力有所下降。 立秋后再大量生食瓜果,势必更助湿邪,损伤脾阳,脾阳不振不能运化水湿,腹泻、下痢、便溏等急慢性胃肠道疾病就随之发生。因此,立秋之后应慎食瓜类水果,脾胃虚寒者更应禁忌。 立秋伊始 早防“燥” 秋季空气中湿度小,皮肤容易干燥。因此,除了饮食调整外,在整个秋季都应重视机体水分(1500——2000ml/天)的摄入。 在饮食上要注意滋养津液,可适量饮开水、淡茶、豆浆等饮料,并适当选食能够润肺清燥、养阴生津的食物。 例如秋梨、甘蔗、荸荠、柿子、百合、银耳等。不吃或少吃辛辣、燥热、油腻的食物,尽量少饮酒。 |